紫砂、朱泥的差別※
2014-05-13 16:21:17


《 紫 砂 器 》
紫砂陶土產於當地小山丘內。鼎蜀鎮西北有兩座小山丘,分別叫青龍山與黃龍山。 青龍山是座優質的石灰岩山,用以生產的水泥及石灰品位優良。 黃龍山的砂器,是相當優良的建築用石料;在黃龍山的砂岩復蓋之下, 蘊藏著宜興陶瓷工業的重要原料"甲泥"!紫砂陶土主要產於甲泥礦內! 紫砂天然陶土具備了製陶所必須的化學及礦物組成成份, 其主要成份為石英、赤鐵礦、高嶺土、雲母!  

     類似中國南方瓷器原料的特點,屬於粘土─石英─雲母系! 因此不須另行調配製成,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 泥壤強度高,乾燥收縮小,有利於燒成紫砂器的前提條件。 紫砂泥料分為紫泥、硃砂泥、本山綠泥等三種,而以紫泥為主。 三種泥料皆可單獨成陶,又能互相摻合配制成不同色調! 由礦裏採掘而來的泥料,外觀類似岩石,不能用水直接膨潤,經陳腐後能風化成細碎的顆粒。 傳統的加工方法是用石磨碾碎過篩,加水拌和後經人工翻復捶鍊直至達到理想的可塑性製成成品泥! 現在是採用拋球式雷蒙粉碎機粉碎,過篩後加水拌和經真空練泥機製成成品泥!

 

《 宜 興 紫 砂 壺 》
宜興紫砂壺馳譽於國際,一直是收藏家的最愛。朱泥、紅泥、紫泥、綠、緞、黑鐵砂其統稱為紫砂。因紫砂質地好,其燒製成器後,紫砂器成品有約小於 2% 的吸水率 , 紫砂器 它的氣孔率介於一般粗陶器和瓷器之間。紫砂原料中有大量的團聚體 ( 紫砂內聚合狀態較大的粒子 ) ,團聚體的內部有閉口氣孔。

    紫砂器 燒成時,團聚體產生較大的收縮,團聚體它的周圍產生一層鱗片狀結構斷斷續續的氣孔群,大部分屬於開口氣孔,顯氣孔率大約 5% 。 紫砂泥質的結構、分子的排列,是其產生魚鱗片狀的成因 ,跟一般陶瓷泥料的顆粒狀組合結構不一樣。 它的吸水率和保溫排氣率適中,用來泡茶,色、香、味俱佳;紫砂茶壺在洗滌時,冷熱急變性好,不易爆裂,比一般陶瓷器更適於用作茶具。紫砂壺之美,除了獨特造型美外,還有其表現在外的特有的肌理線條和材質色澤美。

 

《 甲 泥 》

指紫砂泥燒成中發生的色彩變化。紫砂泥包括 紫砂、紅泥、本山綠泥 ( 緞泥 ) 三種,統稱 紫砂泥』 。紫、紅、黃三種基泥,由於礦區、礦層的不同,加工過程的差異,以及窯燒時溫度等各種因素,其發色變幻莫測,變化微妙,巧奪天工。經嚴格的篩選加工和配置,才會產生色彩斑斕的五色土,常見方法有:

(1)篩選各種純淨的泥質加工處理。

(2)不一樣的泥相拼配,可以塑造成多種泥色。

(3)用不同顏色的泥條放在一起扭絞形成,多種顏色對比成為絞泥。

(4) 將泥混合摻入不同材質、不同顏色的顆粒,產生顏色深淺效果。

(5) 將泥混合摻入不同大小的顆粒,產生梨皮效果。

(6)  在泥料裏加入適量金屬氧化物,使色澤豐富,提升明亮度。

(7)  在泥料裏加入適量的氧化鋅,使泥料在燒窯時降低燒成溫度。

不同泥料相拼,加入適量氧化物,又會產生各種色澤變化,又形成許多新的泥種。如:團泥、朱砂泥、菜茄泥、豆碧泥、墨綠泥、天青泥、綠泥、枇杷黃色、葵黃泥、赤鱔泥、黃金桂花泥、大紅袍泥、嫣紅泥、朱泥、黑鐵砂等常用的泥色相拼有:

(1)本山綠泥與適量紫泥相拼,調製成 團泥 。

(2) 伏東紅泥適量加入鐵紅粉,調製成 朱砂泥、大紅袍泥、嫣紅泥 。

(3)白泥適量加入鐵紅粉,調製成 朱泥 。

(4)  紫泥適量加入氧化錳,調製成 深褐色 。

(5)  紫泥適量加入氧化鈷及氧化錳,調製成 黑鐵砂 。

(6)  本山綠泥與少量的白泥相拼,再適量加入鉻綠,調製成 菜茄泥、豆碧泥 。

(7)  本山綠泥與少量的白泥相拼,再適量加入氧化鈷,調製成 墨綠泥、天青泥 。

(8)  本山綠泥適量加入氧化鈷,調製成 綠泥 。

(9) 本山綠泥與少量的白泥相拼,再適量加入鉻錫黃,調製成 枇杷黃色、葵黃泥、赤鱔泥、黃金桂花泥 。


紫砂茶壺隨窯燒溫度的變化,會產生深、淺、濃、淡各種不同的色澤,千變萬化,茗壺如果需要加入金屬氧化物,不能超過千分之五,否則茗壺燒成或使用一段時間,壺會裂開,表面會產生龜裂,顏色過於鮮豔,亮度過高,泡養後比較沒有變化,沒有油光。

 
《 紫 砂 泥 的 特 性 》

宜興紫砂泥屬沉積型陶土,可塑性指數在 10.47 - 17.5 之間,屬中高可塑性。其礦物組成為富鐵的黏土 -- 石英 -- 雲母系。 紫砂泥黏土礦物含量佔 70% ,以伊利石、高嶺石為主,賦予紫砂泥良好的可塑性能,生坏較高的機械強度, 較小的乾燥、燒成收縮和較寬的燒成範圍,為行成宜興紫砂獨特的手工技藝,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

 
《 曬泥與陳腐 

曬泥:把開採出來的紫砂泥礦,露天曝曬,任憑日曬風吹雨淋,因剛開採出來的紫砂泥礦,其硬無比,性質剛烈,須露天曝曬,任憑日曬風吹雨淋自然風化瓦解,風化時間越久越好。
陳腐:開採後的紫砂泥礦,經曬泥、篩選、輾碎、收集泥粉、過篩、和水攪拌、真空成條、把紫砂泥礦煉製成熟泥後,放置在陰濕的地方,需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不令乾燥,濕泥經過陳腐,成為「腐泥」。讓水份均勻分布,使泥料腐化,有機物質分解產生膠質,這種方法就是「養土」。

養土的好處:可提高可塑性,減少在成型過程和生坏陰乾時的開裂,其燒製成器後表皮結晶溫潤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

                            壺身泥團結構的鏈狀氣孔                       團粒內部的氣孔 

   ( 白色底空隙為鏈狀氣孔 )           ( 團粒本身外表有氣孔,團粒內部也有氣孔 )

 

宜興壺經過精加工做成了特有的氣孔。由於紫砂泥料成胚時表面呈現粒子,用工具進行精加工,可將坏體表面的粗泥粒像坏體內壁壓擠,使表面平整光潤,形成一層較細膩的表皮層。相對地由於坏體內璧未經精加工,泥料礦物組成和顆粒堆積等因素使內壁產生疏鬆的間隙,經過窯燒,內壁一些物質因被燒失及坏體的收縮等因素,使壺壁內產生一定的氣孔率,而經修整的表皮層,經過燒成,則形成一層較致密的燒結層。

     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紫砂泥試樣中團粒之間石英、黏土等單一礦物與團粒之間呈現鏈狀氣孔,以及在團粒內部呈現微細氣孔成鏈狀氣孔的成因,是原始團粒之間,單一礦物之間以及團粒與單一礦物之間,在成型乾燥過程中形成的空隙,紫泥的乾燥性能中氣孔率達 20.9 % ,以及燒成時團粒黏土發生收縮形成的空隙,因最終燒成時沒有完全磁化而依然存在,只不過空隙已經縮小,氣孔率大幅度下降。這種鏈狀氣孔的大小,寬度在 0.02mm 以下狹處約 0.01mm 延長度不等,有的互相貫通,有的斷斷續續。

     另一種是團粒內部各種礦物之間,在燒成過程中因收縮不一而形成許多橢圓形及形狀不規則的氣孔,有的開口,有的閉口,一般在 0.0013mm 現在我們把這兩種氣孔暫時稱作雙重氣孔結構。這種雙重氣孔結構賦予宜興紫砂產品特殊的質地,有利於泡茶時保持茶的溫度,閒接影響茶的香味。
( 以上文章出至紫砂春華內文介紹 )

 

討論: 茶壺經過精加工,使器身存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 鏈狀氣孔 + 團粒內部氣孔就是雙重氣孔結構。 雙重氣孔的氣孔結構原理跟保溫瓶外殼與內膽中間有一個真空狀,這個真空狀是用來保溫,壺身結構內的結晶體是用來升溫,讓壺身在加入開水時,使溫度迅速傳導到壺身的每一個結構,達到瞬間升溫, 雙重氣孔結構就等於是雙重真空狀 ,用來保溫讓壺內茶水保持一定的溫度,不會失溫太快, 

    所以雙重氣孔結構是用來保溫,而不是用來透氣 ,如果壺身會透氣那茶香就會流失掉,一把好的茶壺經窯燒,燒結溫度一定要夠、結晶要緊結致密,壺內的表皮層是一種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吸附力的氣孔,在泡茶過程中,表皮層氣孔會聚香,而不是壺身結構會吸味,所以茶壺在泡完茶,用開水沖洗過,茶香就會消失,如果壺身會吸附水分、味道,會在晾乾過程中,造成含水分、味道過高,不易乾燥會產生太多的細菌。

     茶壺在泡養過程中壺身表面會產生油光,那是茶壺加入茶葉沖入開水,蓋上壺蓋時茶汁從壺口溢出留在壺身表面,壺身表面遇熱會微張,這時壺身表面致密的氣孔就會吸附茶油,壺身表面有致密的燒結層加上氣孔所吸附的茶油經過乾布擦拭,自然就會產生油光。 ( 茶油是不會從茶壺內璧大量滲到壺身表面 ).

     有人在養壺時會用養壺刷沾茶汁刷在壺身表面 , 那只是把茶油和茶垢吸附在壺身表面 , 但時間一長會造成一層油垢 , 泡茶時油垢會脫落產生表面油光不均勻不美觀 , 所以要 養一支漂亮的壺,在每一次泡完茶,把茶葉清空,用熱水把壺內的茶葉削沖洗乾淨,再用乾淨的濕布擦掉壺身表面的茶垢,等壺身表面沒有水份,再用乾淨的乾布擦亮,擦拭完一定要把壺蓋翻開讓茶壺晾乾,充分的乾燥後茶壺內才不會發霉,這時就可以收起來。

 

《 陶器泥料的執著 》

從開始接觸陶藝以來,就沒有想過靠著名家的光環照亮來賣壺,本公司秉著對製壺泥料的堅持,才能有美麗的顏色,優雅的壺型,沖出極美味的茶湯。面對紫砂原礦的禁採和稀少珍貴的泥料礦源,本公司一定會更加努力,尋找對泡茶好喝的泥礦做出精緻的壺藝品。

 


  

          

                   趙莊山石黃朱泥原礦                   
                   ﹝學名:石黃嫩泥﹞                   

 

 

         

        趙莊山石黃朱泥成品 

        ﹝學名:石黃嫩泥﹞ 

《 趙莊山石黃朱泥 》

本公司所持有的石黃嫩泥礦是經過大陸官方所認證是製作朱泥壺的精純泥料本石黃朱泥所做茶壺系列皆由本人所成立的彥記陶苑開發設計,本公司遵循古代練製此泥,堅持採用在宜興任墅趙莊山(西山礦區)大黃石和大黃石之間的夾層內所開採出來的石黃嫩泥,絕不添加任何泥料及化工原料將石黃嫩泥原礦搗碎、研磨、球漿而成;窯燒後呈黃紅色,呈現朱光,擊之鏗鏘聲似玉,觸若溫玉,視之氣質樸雅高貴,風雅猶勝古代名器,美不勝收。泡茶特性:適合各形各色茶性寬廣隨和,茶湯敏銳而略帶甘甜,柔滑且不失茶氣,特依明代流傳古法手工練製,此石黃朱泥,並邀全手工製壺一流高手,精心搏製〝限量方式生產〞養壺者之最愛。經使用壺身展現出朱紅,讚不絕口!敬邀鑑賞!

※ 石黃朱泥 窯溫:約 1040 度 C 。收縮比:約 28%~40% 。

 

 點我看朱泥的更多資訊


 

           

紫砂原礦

 

                               

                            紫砂內含礦物                             

 

紫砂成品

《 紫 砂》
紫砂,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礦脈所開挖出來的紫砂原礦提練而成, 當時因礦脈裡鐵質成份較高、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小熔點, 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特殊雙重氣孔結構,付予宜興紫砂茶壺,傳溫快、保溫強,利於泡茶時保持水的溫度,直接影響泡茶的色香味; 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評價好!礦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窯溫:約1150度C / 收縮比:約11%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種系列

紫砂泥料原深藏於岩石層下,分佈於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製作紫砂陶器的原料是由地殼中含長石類岩石經過長期風化與地質作用而生成的,一些細小的粘土顆粒及其他礦物形成的沉積型粘土頁岩。

江蘇宜興的紫砂礦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雲母和赤鐵礦組成,在自然界中分佈廣泛,種類繁多,中國大多數地區都藏量豐富,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二氧化錳,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鈦和結晶水。

從礦層中開採出的紫泥礦,俗稱生泥,經露天攤曬風化,使其鬆散,成小塊然後經初碎、粉碎,按產品要求的顆粒數目篩選。篩選後的泥灰,由攪拌機攪拌成一塊塊涇泥,經堆放陳腐處理,再把腐泥進行真空練泥,這樣便成為供製坯用的熟泥,真空過的泥需存放處理一段時間才能製壺。

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燒成收縮率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紫砂。這種天然泥礦在陶瓷產區十分罕見,中國廣西、山西、河南、河北、陝西、安徽等省的一些地區雖有類似陶土,燒成呈紫紅色的無釉陶器,初看有相似之處,但其玻璃相重,工藝上也有諸多限制,無法與宜興紫砂泥相媲美。
 


 

 

 

 紅泥原礦

 

                          

            老紅泥內含礦物                        

 

紅泥成品

 《 紅 泥 》
紅泥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紅泥原礦提練而成;當時因礦脈裡鐵質成份較高、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小熔點,日久使用,漸露鋒,深獲早期壺識者深愛、讚賞。養壺者之最愛。新壺初用,茶湯略現砂氣,,經使用壺身展現出朱紅,泡茶鋉數日則如朱泥,讚不絕口!礦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窯溫:約1100度C / 收縮比:約13%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烏龍茶/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種系列

趙莊曾經產出品質非常好的紅泥,現在已不產紅泥,前幾年靠近川埠鄉的趙莊嫩紅泥礦現在也已經挖不到。

趙莊紅泥產量少,在六、七十年代川埠煤礦醫院舊址處也有找紅泥,此處的紅泥特別鮮紅亮麗,後來紫砂一廠也有用川埠紅泥配製。

目前,好紅泥礦主要集中在川埠鄉的蔣笠、紅衛等處,一般會用來配製“朱泥”但不是純朱泥,黃龍山也產紅泥礦,產量很小,其特性跟紫泥類似且耐高溫。

趙莊礦與川埠蔣笠部分礦,實屬同一礦脈,山南為趙莊,山北為川埠蔣笠,蔣笠的紅泥礦土不溶于水,且呈石塊狀,用礦石燒出後不結晶,呈鮮紅色,只是量很少。

川埠紅泥收縮大,燒成溫度低且結晶度高,泥性重,不適合拍打成型,但黃龍山紅泥適合拍打成型且耐高溫,顏色呈橘紅色,但不亮麗。

紅泥礦是紫砂的一種,紅泥礦內含嫩氧化鐵較多,好的紅泥壺結晶高,顏色呈紅帶亮麗最好,劣者結晶低,暗沉無光。紅泥原礦堅硬似石,但有一部份的紅泥似朱泥,泥性極高,也稱紅泥。窯溫低收縮大,適合製作小件茶壺。窯溫:約1100℃。收縮比:約12 ~ 16%。礦產地有:江蘇宜興黃龍山西,趙莊、川埠鄉的蔣笠、紅衛等處。窯燒溫度偏低,收縮比較大,乾、濕度控制較難,石英、雲母含量較豐富。

難度:窯溫敏感,窯溫不足,呈枯黃橙色顏色不佳。窯溫稍高,則收縮大、變型、塌陷、鐵質溶點很容易產生。窯溫洽好時,呈光潔明亮紅中略見橙色。

  


 

   

緞泥原礦

                                  

緞泥內含礦物                                  

 

緞泥成品

《 緞 泥 》緞泥,早期最常見通用之泥料,為江蘇宜興黃龍山‧本山綠泥原礦提練而成;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特殊雙重氣孔結構,付予宜興紫砂茶壺,傳溫快、保溫強,利於泡茶時保持水的溫度,直接影響泡茶的色香味;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讚不絕口!早期泥料調配跟早期窯爐所升溫度較低溫,在一般緞泥產品會"吐黑";近期來所用窯爐為高溫窯,所燒成之緞泥壺,可輕易提升至所須溫度,而真正達到較高的結晶,絕不吐黑!礦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窯溫:約1150度C / 收縮比:約13%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

 

本山綠泥,是指出產於黃龍山的泥礦,礦料開採出來呈現綠色的單一紫砂礦,古名:梨皮泥。生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後現梨皮凍色(米黃色),產於黃龍山岩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僅數釐米厚,位紫泥上層與岩板間,俗稱“龍筋”。而且兩種泥性質一致,每層之間並非斷然分明,重疊的部分往往是紫泥、紅泥、本山綠泥混生,特別是可塑性和燒成溫度不會有很明顯的差異。很難區分,於是將其命名為“團泥”。團泥原礦畢竟數量少,其礦物組成為水雲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

本山綠泥的地質分佈有兩種情況:

1. 第一種是石英岩板(即黃石岩層,業界俗稱為“龍骨”)的下部貼層,作為龍骨下貼層的本山綠泥成分偏石性,石英含量較多,粘土成分較少,所以需要用較高的溫度燒成,窯燒時較容易開裂,不易燒成,但結晶性能非常優越。

2.第二種是蘊藏於紅泥(朱砂)、紫泥(紫砂)之中的夾層,也被稱為“泥中泥”。作為泥中泥的本山綠泥粘土含量較多,燒結溫度相對較低、燒製成功率較高。

段泥也是最難燒的,燒不到位就會吐黑,而且容易裂開。段泥的燒成溫度在1170度左右,燒成溫度比較高,所以一般原礦段泥都要燒到有點黃發青是上品。

 

【上一篇】: